2025年中国智能农机市场规模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图)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5-09-11 09:00

中商情报网讯:智能农机是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传感器、自动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新型农业机械系统。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赋能,使传统农机具备环境感知、数据分析、决策执行等能力,可自动或辅助完成耕整、种植、施肥、植保、收获、运输等农业作业环节。智能农机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人力成本,是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关键装备,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智能农机装备正保持强劲发展态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能农机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简报》显示,中国智能农机的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18亿元,期内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7.08%。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农机市场规模将达到224亿元。

数据来源:沙利文、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智能农机装备行业发展前景

1.政策支持体系完备

中国将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核心,通过顶层规划与专项政策形成系统性支持。国家层面出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等文件,明确智能农机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提出到2028年实现规模化场景下的精准作业目标。同时,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高性能播种机、智能联合收获机等重点机型给予最高40%的补贴,并探索与作业量挂钩的动态补贴模式,降低用户购置成本。地方层面,甘肃、黑龙江等地通过“双补”政策、产业集群建设等差异化举措,推动智能农机在粮油主产区和丘陵山区的落地应用,形成“国家统筹+地方创新”的双轮驱动格局。

2.多技术融合加速突破

中国智能农机装备技术体系已覆盖“感知-决策-执行”全链条,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创新生态。在感知层,北斗导航、激光雷达、多光谱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厘米级定位与环境感知,支撑无人驾驶拖拉机、变量施肥机等设备精准作业;在决策层,AI算法与农业大数据平台结合,优化作业路径与资源分配,例如大疆农业无人机通过AI识别病虫害,动态调整喷洒参数,效率提升60%;在执行层,新能源动力与智能控制系统突破传统机械局限,潍柴动力氢燃料电池拖拉机续航达8小时,电动微耕机在丘陵山区渗透率超28%。此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的转化,如十堰市促成25个重大项目签约,涵盖农业机器人、豆类收获装备等前沿领域。

3.规模化应用潜力大

中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为智能农机提供广阔市场空间。一方面,土地流转加速推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崛起,其对降本增效的需求倒逼智能装备普及。例如,甘肃通渭县合作社通过补贴购置智能烘干机、植保无人机后,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70%,每亩节本增效超200元。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农机产业链,从零部件制造到整机装配具备全链条生产能力,2024年农机总动力达11.6亿千瓦,智能装备占比持续攀升。此外,国际市场拓展成为新增长点,中国农机企业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建立分支机构,参与国际项目招标,沃得农机、中联重科等企业出口额年均增长15%,推动技术标准与产品服务全球化输出。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能农机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简报》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行业点点全站手机网页版行业白皮书行业地位证明可行性点点全站手机网页版产业规划产业链招商图谱产业招商指引产业链招商考察&推介会“十五五”规划等咨询服务。

中商服务

相关信息


Baidu
taptap点点官方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