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形势分析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宁夏开发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有力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保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宁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发区必须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积极抢抓重大战略机遇,主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我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宁夏开发区改革发展的重要五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大力推动开发区整合优化,稳步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着力调优园区布局、明晰目标定位、培育主导产业、理顺体制机制、激发活力动力,基本形成了区域协调、产业明晰、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开发区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宁夏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3.1%,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45.44亿元,同比增长6.9%,较“十二五”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保持高于全国平均、高于西部地区的发展态势。全区开发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14户,较“十二五”末增长了25%,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6%,工业总产值占比由2015年的76.9%提高到2020年的78.3%,发展效益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区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的开发区有1家、300亿元以上的有4家、100亿元以上的有10家,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成为西北第一个产值过千亿元的化工园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国家级开发区百强,开发区规模明显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表1 全区开发区2020年工业总产值规模及占比情况 | ||||
开发区体量规模 | 数量(家) | 开发区名称 | 2020年工业总产值(亿元) | 占全区开发区比重(%) |
1000亿元以上 | 1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 | 1032.51 | 28.32 |
300-1000亿元(不含1000亿元) | 3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宁夏平罗工业园区 | 1161.99 | 31.88 |
100-300亿元(不含300亿元) | 6 | 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吴忠太阳山开发区 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 宁夏中卫工业园区 宁夏中宁工业园区 | 1023.22 | 28.07 |
100亿元以下(不含100亿元) | 13 | 银川市: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宁夏贺兰工业园区 宁夏永宁工业园区 银川综合保税区 苏银产业园 吴忠市: 宁夏盐池工业园区宁夏同心工业园区 固原市: 宁夏固原经济开发区 宁夏西吉工业园区 彭阳县王洼产业园区 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 泾源县轻工产业园区 中卫市:中卫市海兴开发区 | 427.72 | 11.73 |
全区开发区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 3645.44亿元 |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全区开发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工业对标提升转型发展“十大行动”,完成2批次970户工业企业对标任务,400万吨煤制油等一批引领产业转型、带动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现代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大数据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区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分别达到5.9%和14.8%,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跻身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转型升级效果明显。目前,以现代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和金属冶炼等产业为主的重工业开发区有7家,以新材料、绿色食品和电子信息等产业为主的轻工业开发区有12家,轻重工业协同发展的开发区有4家,基本形成了“一园一业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区以开发区为载体,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实现跃升。截至2020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45.35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23.95%。开发区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57家增加到29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354家增加到696家,国家重点支持的八个高新技术领域实现全覆盖。现已建成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9个,企业技术中心98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6家,自治区级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5个,平台载体建设成效突出。泰和芳纶及氨纶、共享铸造3D打印、宁夏石化国产大化肥等多项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天地奔牛智能控制高效刮板输送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四、整合优化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加快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明确“一县一区,每个开发区不超过3个区块”的整合原则,将全区33家开发区整合优化为23家,全面推动“县区(开发区)一体发展”;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分别赋予国家、自治区级开发区市县级管理相应权限,支持4家开发区设立了一级财政、7家开发区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加快推行“区域评”改革,大幅提升开发区行政服务效能。各开发区认真落实各项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了机构编制调整和领导班子配备工作,23家开发区全部实现由市分管领导或县区主要领导兼任党工委书记,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全部到位,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表2 开发区整合优化情况 | |||
序号 | 所属市 | 开发区名称 | |
整合前 | 整合后 | ||
1 | 银川市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
2 | 金凤工业集中区 | ||
3 |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
4 | 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 | ||
5 | 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区 | ||
6 | 银川综合保税区 | 银川综合保税区 | |
7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 | |
8 | 宁夏贺兰工业园 | 宁夏贺兰工业园 | |
9 | 银川生物科技园 | ||
10 | 宁夏永宁工业园区 | 宁夏永宁工业园区 | |
11 | 苏银产业园 | 苏银产业园 | |
12 | 石嘴山市 | 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 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
13 | 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
14 | 宁夏平罗工业园区 | 宁夏平罗工业园区 | |
15 | 宁夏精细化工基地 | ||
16 | 吴忠市 | 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 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
17 | 吴忠毛纺织产业园 | ||
18 | 宁夏青铜峡市嘉宝轻纺工业园 | 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 | |
19 | 宁夏青铜峡新材料产业基地 | ||
20 | 宁夏同德慈善产业园 | 宁夏同心工业园区 | |
21 | 吴忠太阳山开发区 | 吴忠太阳山开发区 | |
22 | 宁夏吴忠红寺堡工业园区 | ||
23 | 宁夏盐池工业园区 | 宁夏盐池工业园区 | |
24 | 固原市 | 宁夏固原经济开发区 | 宁夏固原经济开发区 |
25 | 宁夏圆德慈善产业园 | ||
26 | 原州区清水河工业园区 | ||
27 | 宁夏西吉工业园区 | 宁夏西吉工业园区 | |
28 | 彭阳县王洼产业园区 | 彭阳县王洼产业园区 | |
29 | 泾源县轻工产业园区 | 泾源县轻工产业园区 | |
30 | 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 | 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 | |
31 | 中卫市 | 宁夏中卫工业园区 | 宁夏中卫工业园区 |
32 | 宁夏中宁工业园区 | 宁夏中宁工业园区 | |
33 | 中卫市海兴开发区 | 中卫市海兴开发区 |
五、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区开发区实施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集中供能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9个,其中低成本化改造项目92个,基本实现“九通一平”,进一步提升了园区基础设施水平,降低了入园企业生产要素成本。目前,全区23家开发区共建成污水处理厂(站)55座,污水处理厂全部符合一级A排放标准;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完成集中供能供热改造以及蒸汽岛、蒸汽管网建设,降低企业工业饱和蒸汽用汽成本达到30%以上。根据各开发区发展实际,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园区生活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综合承载能力稳步增强。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短板
经过多年发展,全区开发区建设虽然总体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发展相对滞后、质量效益偏低、创新能力不强、新动能培育不足、生态环保压力较大等突出问题,必须加快补短板、强弱项、破难题,推动开发区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各地在开发区建设发展上,更多的是用行政手段来推动,用市场化理念推动发展的办法还不够多,管理体制还需健全完善,运行机制还需灵活多样,简政放权还需加大力度,改革创新还需走深走实。加之传统的优惠政策红利、生产要素红利、资源环境红利等逐步消退,亟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破解项目落地和生产经营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
二、质量效益有待提高。全区部分开发区由于配套设施和招商引资不到位,甚至存在“有园无业”“有业无链”的发展困境,导致开发区整体投资强度低、容积率低,土地利用粗放,严重影响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制约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同时,受资源约束趋紧、能耗居高不下、减排空间有限等因素影响,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三、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截至2020年底,单个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仅有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1家,其他大多处于300亿元以下。部分开发区仍然主要依靠土地、能源、人力等资源要素拉动发展,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比仅30%,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亟需提高。
四、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开发区产业结构总体倚重倚能的情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大多集中在化工、冶金、轻纺、机械、建材等领域,全区传统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电力热力、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在70%左右,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配套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不到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对外开放有待扩大。开发区对外开放广度深度、合作层次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从近年招商引资形势看,开发区招商难、项目接续不足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开发区还存在招商门槛低、项目签约多、实际落地少等问题,尚未有效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招商机制。另外,开发区总体上开放要素不活跃,不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外资较少,综合保税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平台作用也发挥得不够好。
六、基础设施有待改善。部分开发区特别是南部山区开发区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落后,污水集中处理、固废处理、集中供热、生活服务等设施达不到稳定运行要求,各种运输方式衔接还不顺畅。
第三节 面临的重大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是宁夏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发区抢抓重大机遇、深化改革创新、厚植发展优势的黄金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必须科学研判形势,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开发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深刻把握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使命。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宁夏的时代重任。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和部署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开发区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牢牢把握国家支持先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抓好保护修复生态、治理环境污染、优化资源利用、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基础设施等重点任务,奋发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先行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二、深刻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将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加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保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随着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和市场体系的完善,要素配置将更有效率,市场主体将更具活力,发展空间将更加宽广,这为开发区长远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必将有利于开发区聚焦结构优化提升发展质量、聚焦动能转换重塑发展格局、聚焦协调融通拓宽发展路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三、深刻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事关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的重大政治问题。作为开发区,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加快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锲而不舍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推动产业结构整体优化、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和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材料、葡萄酒、文化旅游等9个绿色含量高、环境影响小的重点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坚持协调高效、开放共享,促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良性循环,推动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加快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
四、深刻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动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布局和先手棋。作为开发区,必须增强发展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以高站位找准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方位定位,以大视野谋深谋实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路举措,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与国内外大市场全方位对接、深层次融合,不断提升产品供给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使开发区更多技术、产品、材料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成为占领区内市场、拓展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的主力军。
五、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特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对重塑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开发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必须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会窗口”,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争取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促进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行业和特色产业数字化改造,在新一轮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深刻把握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新方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本)》的出台,有利于破解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增强宁夏等西部地区“造血”能力,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上,全区开发区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必须抓住用好这一重大战略机遇,继续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合作,积极探索跨区域共建园区、托管园区和“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吸纳高端要素,推进全方位纵深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全区开发区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深刻认识宁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立足区情实际、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努力锻长板、补短板,挖潜力、激活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谱写宁夏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鲜明主题,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开发区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主动站位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时代使命,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全面提升平台载体功能,全面激发改革发展活力,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主平台”、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力军”、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窗口”,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走在前、作表率。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为要,产业兴区。牢牢把握开发区是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的功能定位,坚持以产业发展为第一要务,提升开发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强区。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充分发挥开发区创新主阵地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建好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完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创新高地。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立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节水优先、以水定产,发挥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严控新增高耗能高耗水产业规模,推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高效循环利用,促进开发区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改革开放,多元活区。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开发区开放不足短板制约,立足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精准定位,实行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改革开放举措,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优化配置资源要素,营造更加开放、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持续增强开发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坚持区域协同,融合铸区。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健全分类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突出区位相邻、产业相近的开发区协作配套发展,推动空间集聚、业态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推动开发区向更大规模、更优结构和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开发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企业结构明显优化,重点优势特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衔接,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协调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有效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完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数量规模适度、区域布局科学、结构层次协调、体制机制完善、引领效应显著的发展新格局,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开发区综合实力处于西部前列、西北领先水平。
——规模实力稳步增强。到2025年,全区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区比重达90%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开发区2个,超500亿元开发区3个,超100亿元开发区达到13个。
——产业结构更为优化。到2025年,全区开发区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等八大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实现产业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主导产业占比平均达到70%以上,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5%以上。
——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全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00家,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个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比例达到45%。坚持高质量发展标准,对符合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高新区加快“以升促建”。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到2025年,全区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新建项目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不低于《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宁夏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开发区亩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取得突出成效,落后产能完全退出,“僵尸企业”完成市场出清。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年均下降2%,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力争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重点园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自治区相关标准。
——绿色发展取得突破。到2025年,累计建成绿色开发区12家以上、绿色工厂80个以上。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设备安装联网率达100%,实现园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水处理厂全部优于一级A排放标准。加大污水深度处理和综合利用,推动有条件的园区实现污水“近零排放”。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比例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3%。
表3 “十四五”时期全区开发区主要发展指标 | |||||
类别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
发展 规模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3645.4 | 5500 | 预期性 | |
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区比重(%) | 86 | 90 | 预期性 | ||
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开发区(个) | 1 | 3 | 预期性 | ||
千亿产业集群数量(个) | 1 | 2 | 预期性 | ||
产业 结构 | 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63 | 70 | 预期性 | |
全区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14.8 | 25 | 预期性 | ||
技术改造投资占比(%) | 27 | 35 | 预期性 | ||
科技 创新 | 规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1 | 1.2 | 预期性 | |
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比例(%) | 30 | 45 | 预期性 | ||
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家) | 293 | 400 | 预期性 | ||
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家) | 696 | 1200 | 预期性 | ||
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个) | 98 | 100 | 预期性 | ||
质量 效益 | 亩均产值(万元/亩) | 102 | 180 | 预期性 |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0 | 10 | 预期性 | ||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1.1 | 比2020年累计下降18% | 预期性 | ||
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85 | 90 | 预期性 |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 | 年均增长5% | 预期性 | ||
绿色 发展 |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 11.5 | 15 | 预期性 | |
累计创建绿色开发区(家) | 10 | 12 | 预期性 | ||
累计创建绿色工厂(个) | 60 | 80 | 预期性 |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42 | 43 | 预期性 | ||
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5.58 | 比2020年累计下降18% | 约束性 | ||
安全 生产 | 安全风险评估完成率(%) | - | 100 | 预期性 | |
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成率(%) | - | 100 | 预期性 | ||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起) | - | 0 | 预期性 |
第三章 加快构建开发区协调发展格局
立足资源环境容量、产业发展基础、综合开发条件,以“一带三区”总体布局为架构,以推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构建“一核两极八集群”的开发区发展新格局,推动布局区域化、产业集群化、生产标准化、发展规模化,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基础能力再造、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厚植开发区竞争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以黄河生态经济带为主轴,以北部绿色发展区、南部水源涵养区为两翼,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落实差异化开发策略,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快构建“一核两极”区域布局,推进开发区向更大规模、更优结构和更高水平发展。
——“一核”。即:打造银川—宁东—吴忠一体化发展核心区。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吴忠太阳山开发区等园区为重点,发挥沿黄地带产业聚集、资源富集、要素密集的优势,推进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社会政策、环保政策、财税政策等衔接配套,促进更多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融合集成,一体统筹产业项目规划建设,一体开展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一体实施标准品牌制定推广,一体推进全产业链耦合发展,全面提升新材料、现代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层次和发展能级,推动形成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带动力的园区品牌,成为全区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典型示范,推动全区产业发展的强劲核心。
——“两极”。即:打造北部转型升级区、中南部绿色发展区两个特色化区域增长极。
北部转型升级区聚焦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建设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以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等开发区为重点,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僵尸企业”处置力度,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循环化改造,着力提升钢铁、多元合金、电石化工等传统产业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加快推动稀有金属材料、碳基材料、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壮大,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产能结构、产品结构,努力在产业转型升级上走在前、作表率。
中南部绿色发展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宁夏固原经济开发区、宁夏中卫工业园区、宁夏中宁工业园区、宁夏西吉工业园区等园区为重点,坚定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子,充分挖掘释放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经济优势和产业价值,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围绕枸杞、葡萄酒、滩羊、肉牛、奶产业等绿色食品产业,大力实施标准引领、质量认证、品牌带动工程,大力培育集群式生产加工基地,推动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轻工制造等产业,调大经营规模、调强生产能力、调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突破发展。聚焦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加快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推动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深度应用,打造东数西移、东数西储、东数西算云基地。
第二节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为原则,以培优做强九大产业为重点,深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建立上下游产业互补发展机制,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创新资源优化,促进项目合理布局、产业协同配套、联合发展壮大,打造特色优势显著、产业链条紧密、协同创新有力、发展互惠互利的产业“八集群”。
一、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集群分布:以发展智能终端、云计算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三大领域为重点,建设北起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至宁夏中卫工业园区西部云基地,沿黄河产业带布局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云计算和大数据、电子元器件;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围绕吴忠仪表中国自动化产业园二期建设项目发展电子仪器仪表;宁夏中卫工业园区西部云基地围绕亚马逊数据中心二期、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二期全面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
发展重点: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聚焦存量提升、增量突破和转型升级,优先发展智能终端、云计算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三大领域,重点支持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软件产业、新一代通信网络与5G产业相配套四大特色领域,着力培育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三大潜力领域,实施产业协同发展、数据赋能推广、企业集群培育、延链补链壮链、产业基础提升五大行动,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加快半导体材料、蓝宝石衬底、锂离子电池、半导体照明等领域新型关键元器件及材料生产研发,加大军民两用电子信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应用。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应用共性问题,完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超前布局北斗通信、量子通信安全和第三代半导体硅产业,实现优势释放和增量突破。
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成特色优势突出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全区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质量明显提高,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布局更加完善,骨干企业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将宁夏打造成西部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高地。 专栏1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 |||
重点领域 | 重点方向 | 重点项目 | 重点发展 园区 |
智能终端 | 加快银川智能终端产业园建设,积极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车载等智能终端企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 康佳银鑫汇智能电子产品研发生产、银川环球智能终端产业园、宁夏储芯科技非易失性存储产品设计研发与生产制造、宁夏中泓电子产业园、银川闽商智能科技电子产品生产、宁夏联慧智能科技智慧安防及智能家居产业基地、乐富科技智能制造、品胜科美智能膜切机及3D防爆膜、大宸智能科技手机整机及配套产品生产、微电IC封测及物联智能终端装配测试等项目。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银产业园、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
云计算和大数据 | 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全面深化与中国电科的战略合作,支持电科西部云基地建设 | 亚马逊数据中心二期、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二期、美利云数据中心二期、中国电信数据中心、中国联通数据中心、电科云数据中心、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中卫、银川)、宁夏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中科宁夏超级云计算中心、共享工业云、电信政务云平台二期、宁夏智慧旅游平台、西部云基地、“江苏云”等项目。 | 宁夏中卫工业园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
工业互联网平台 | 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能力和企业工控安全防护能力,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重点实施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升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转型、个性化定制等五项任务,促进融合应用 | 宁夏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宁夏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行业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体验中心等项目,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行业自治区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等项目。 | 全区各开发区 |
电子元器件 | 加快壮大电子材料产业,加快推进中欣晶圆大硅片项目建设投产,增强智能终端产业配套能力,扩大动力锂离子电池产能 | 中欣晶圆集成电路大硅片(200mm、300mm)、宁夏时星科技氮化物研发生产基地、百川新材料5GW储能电池项目。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 |
软件产业 | 政务、工业、农业、水利、交通等领域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支持企业与国内龙头企业合作,构建创新生态;支持自主开源社区建设,打造软件技术服务平台,形成创新产品;组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对现有产品的改造提升 | OpenDao软件开源社区、宁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工业3D打印核心软件研发、工业APP服务平台、西部信息安全云平台、移动公司国产软件适配中心等项目。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
新一代通信网络与5G | 建设宁夏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宁夏分中心;鼓励三大电信运营商加快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建设基于IPv6的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提升网络承载综合业务的性能;支持铁塔公司、三大运营商推进5G智慧杆塔建设,加快5G网络规模组网;开展5G典型场景示范应用,持续推进5G网络商业应用连续覆盖 | 宁夏移动、宁夏电信、宁夏联通、宁夏铁塔及宁夏广电5G网络建设项目。 | 全区各开发区 |
二、新材料产业集群
集群分布:以“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配套企业”为基本模式,围绕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宁夏中宁工业园区为轴的新材料三角区,形成高性能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集群。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稀有金属、特种合金新材料、先进电池正极材料;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硅基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发展高端炭基新材料、特殊合金材料;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主要发展煤基新材料、工程塑料、合成纤维、高性能纤维材料及复合材料、锂电池及高端正负极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有机聚合物基体材料、电子材料及专用化学品、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等;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光伏硅、蓝宝石、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发展有色和炭基新材料等;宁夏盐池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新材料;宁夏中宁工业园区国家级新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合金新材料。
发展重点:以深化新材料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高纯度、高强度、高精度、高性能新材料为重点,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着力点,重点发展稀有金属材料、铝镁合金材料、特殊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电子化学品、高性能纤维、特色精细化工、炭基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光伏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石墨烯等产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推动开发区新旧动能转换、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产业,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重要支撑。
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力争建设新材料重点园区2-3个,培育产值300亿元以上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1个,打造炭基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等4个5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个产值500亿元以上的光伏材料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专栏2 新材料产业集群 | |||
重点领域 | 重点方向 | 重点项目 | 重点发展园区 |
稀有金属材料 | 重点发展高纯钽铌靶材、低温超导高纯铌及铌钛合金等新材料 | 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铍铝合金、宁夏中色新材料有限公司纳米银粉等项目。 | 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铝镁合金材料 | 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用大型铝合金型材、汽车车身用铝合金材料及锻件、新型轻量化镁合金等高端材料 | 宁创新材料高性能铝及铝合金加工,宁夏维尔铸造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汽车(变速箱用)铝镁合金重力铸件、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叶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枕梁制动盘、轴箱、变速器箱体)、特高压输配电关键铝合金零部件等项目。 |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宁夏中宁工业园区、吴忠太阳山开发区 |
高分子材料 | 重点发展多牌号高性能烯烃、氯化聚氯乙烯、特种树脂等高分子材料 | 宁夏清研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特种工程塑料及2000万方高端膜、宁夏安慧化学科技有限公司高分子材料及精细化工产品、宁夏永润新材料有限公司光学材料和特种塑料等项目。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 |
高性能纤维 | 重点发展耐高温氨纶、芳纶、聚酰亚胺、尼龙等高性能纤维材料 | 宁夏恒力生物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5万吨/年月桂二酸、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万吨/年尼龙66及2.5万吨/年中间体、宁夏恒利集团科技有限公司6万吨环保型生物基纤维等项目。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宁夏中卫工业园区 |
特色精细化工 | 重点发展化工“三剂”、氰胺下游等精细化工产品 | 宁夏丹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粗酚分离及酚系衍生物等高分子功能助剂、宁夏峰盛科技有限公司荧光增白剂及中间体等项目。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宁夏盐池工业园区、宁夏中卫工业园区、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宁夏同心工业园区 |
新型建筑材料 | 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低辐射镀膜玻璃、太阳能基板玻璃等产品 | 宁夏恩威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纳米绝热材料、宁夏巨拓实业有限公司石膏装饰材料等项目。 | 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宁夏中卫工业园区、宁夏盐池工业园区 |
光伏及半导体材料 | 重点发展以单晶硅为主的光伏、半导体材料及其配套产业 | 银川隆基光伏15GW单晶硅棒切片、宁夏隆基乐叶3GW单晶电池、隆基5GW高效电池、金晶科技20万吨低辐射镀膜及太阳能电池基板玻璃、宁夏中环50GW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化工厂及配套产业等项目。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宁夏中宁工业园区、宁夏盐池工业园区 |
锂离子电池 材料 | 重点发展高镍低钴三元材料、锰酸锂、镍酸锂、磷酸铁锂等锂离子电池前驱体及正极材料 | 杉杉能源2万吨正极材料、中泰新能科技年产10000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宁夏中卫工业园区、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 |
三、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集群分布:形成以包兰、宝中铁路沿线市县园区为主轴的粮油、葡萄酒、奶产业、枸杞、肉牛和滩羊、瓜菜六大产业集聚区,形成以贺兰山东麓三市九县和六个国有农场为核心产区的葡萄酒产业集聚区,以银川、吴忠、中卫九县区优质原奶产区为核心的奶产业集聚区,以“一核两带”(一核即中宁核心产区,两带即清水河流域产业带和银川平原产业带)产区为核心的枸杞产业集聚区,以中南部和引黄灌区优质肉牛产区为核心的肉牛产业集聚区,以盐同红及海原、灵武五县核心区和平罗、利通区、中宁县等8县改良区为重点的滩羊产业集聚区,以银川、吴忠、固原、中卫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
发展重点:聚焦牛乳、酿酒葡萄、枸杞、牛羊肉以及其他特色农产品,扩大精深加工比例,推动功能食品、营养食品、保健食品等发展,提高绿色食品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便捷化和高端化水平。支持奶油奶酪产业化生产最佳工艺参数、无渣高稳定型枸杞全果原浆制备等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引进转化智能装备、绿色包装、立体仓储、线上检测仪器等先进装备和质检技术。统筹生产加工与种植养殖协调发展,根据制造加工需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优质原料供给能力。推进产品与市场同步,推广直播、会员制、个人定制等新模式,培育基于绿色食品制造的工业旅游等新业态,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发展目标:充分利用自治区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政策机遇,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加快构建、同步提升,形成以绿色食品加工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力争用5年时间,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加工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食品质量和品牌公信力、认知度明显提升,把我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全区新培育和引进从事绿色食品加工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全区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支持做优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品牌50个,培育绿色食品名特优新产品品牌200个,累计认证各类绿色食品1000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达到2.5∶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努力实现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1500亿元的目标。
专栏3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 |||
重点领域 | 重点方向 | 重点项目 | 重点发展园区 |
畜禽肉类 | 支持开展冷鲜肉精细分割加工、包装储运、微生物控制、低温冷藏等技术研究。鼓励具有宁夏地方传统风味特色的即食肉制品及菜肴肉制品进行工业化生产,研发低盐、低脂等健康因子的功能性肉制品;开展骨、血、内脏等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开发风味调料、营养健康制品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 | 培育壮大泾源黄牛、盐池滩羊等地域特色品牌,支持华润、双汇、融侨、夏华、壹泰、晓鸣农牧、壹加壹、宁夏六盘山泾河食品、西安众和实业、宁夏天源牧场等肉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打造畜禽肉类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 | 中卫市海兴开发区、宁夏盐池工业园区、泾源县轻工产业园、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
粮油类 | 支持引进研发全谷物和薯类的稳定加工、活性保持、食用品质改良等加工技术。鼓励发展以优质大米为原料的婴儿营养米粉、谷物营养早餐食品、营养再造米等米制品。鼓励开展针对亚麻籽风味和营养品质特性的精准适度加工技术研究,推进亚麻籽营养成分全链条综合开发利用;支持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 培育壮大昊王、塞外香、兴唐、法福来、中粮、广银、塞北雪、君星坊、昊裕、六盘珍坊、瑞春杂粮等粮油类加工企业,打造粮油类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 |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罗工业园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宁夏盐池工业园区、宁夏固原经济开发区、宁夏西吉工业园区 |
乳品类 | 支持研究生鲜乳中各种功能组份分离、纯化和重组等制备技术,系统开展功能性乳品加工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开发乳蛋白质、益生元、功能性脂肪等功能性乳品基料,支持开发干酪、乳糖、奶油等乳品精深加工工艺及产品,研究开发满足特殊人群健康需要的功能性乳制品,提高乳品类绿色食品附加值。 | 培育壮大伊利、蒙牛、夏进、塞尚乳业、东君乳业等乳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乳品加工优势区。 | 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贺兰工业园区、宁夏永宁工业园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
葡萄酒类 | 支持开发与各地风土相适配的起泡酒、干型酒、半干型酒、白兰地等酒种及其关键技术工艺研究,建立不同类型葡萄酒生产的原料采收标准、葡萄园管理规程、葡萄酒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开展葡萄酒加工附产品葡萄籽、葡萄皮渣、葡萄枝条的综合利用研究,开发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健康食品、保健品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 | 培育壮大张裕、长城、西夏王、志辉实业、中粮长城、贺兰神等葡萄酒加工龙头企业,打造葡萄酒类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永宁工业园区、吴忠太阳山开发区 |
枸杞类 | 开展枸杞有机种植、枸杞保鲜、枸杞精深加工和全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应用酶促生物转化、生物发酵、协同加工等技术,实现枸杞原料中活性多糖、有机酸等功能组分高值化和全利用,开发以枸杞为原辅料的健康食品、保健食品、药食同源食品、生物药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 培育壮大百瑞源、沃福百瑞、早康、宁夏红、玺赞、杞芽以及北京同仁堂宁夏健康产业基地等枸杞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枸杞类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 | 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中宁工业园区、宁夏同心工业园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
其他类 | 积极发挥区域农副产品及生态经济产业优势,支持蜜蜂、沙棘、黑果花楸、刺五加、蕨菜等药食同源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突破关键技术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 | 培育壮大宁夏众天蜂业、天沐蜂业、黑果花楸产业基地等深加工龙头企业。 | 泾源县轻工产业园区、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 |
四、清洁能源产业集群
集群分布:重点发展以光伏组件、风机制造、氢能、储能及电池产业为重点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总体上以两大产业圈为主,其中北部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为核心,形成光伏、氢能产业圈;中南部依托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吴忠太阳山开发区、中卫市海兴开发区,形成光伏及风电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圈;宁夏盐池工业园区依托2个千亿级大气田,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打造自治区清洁能源枢纽中心。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隆基绿能、隆基股份为龙头,加快光伏组件及配套产品的生产研发能力;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以宁东光伏产业为核心,加快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及储氢、煤化工补氢等全产业链氢能项目建设,解决氢能制储运和绿氢耦合煤化工产业化瓶颈问题;吴忠太阳山开发区、中卫市海兴开发区以中车株洲风电、华润电力、中核汇能等央字头企业为龙头,加快风电整机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建设,推进光伏结构件生产项目做大做强,支持嘉进盛环保节能科技等新能源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延伸风电、光伏发电产业链,打造辐射西北地区风电、光伏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及智能运维一体化基地。
发展重点: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清洁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光伏、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推动能源高效管理和交易,发展分布式储能服务,实现储能设施混合配置、高效管理、友好并网。实施一批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项目,试点利用丙烷脱氢和氯碱副产氢。整合区域内电力资源,探索多能互补耦合制氢,形成制备方式多样、利用途径多元、生产成本较低的绿氢制备产业体系。支持重点企业开展水煤气变换反应替代技术升级改造,重点在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合成氨等煤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补入氢气,减少煤气化负荷和二氧化碳排放,释放产能和经济效益。
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45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55%,可再生能源占新增电力装机比重达到80%左右,占新增发电量比重超过5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不含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在区内消纳和外送电比重均达到30%以上;光伏制造产业居行业领先水平,风电制造产业能够支持区内及周边资源开发,培育形成氢能、储能产业链,高标准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专栏4 清洁能源产业集群 | |||
重点领域 | 重点方向 | 重点项目 | 重点发展园区 |
光伏组件及 配套产业 | 培育壮大和引进清洁能源装备龙头企业,完善产
招商政策推荐
更多>>
|